《雪》写于1925年1月18日,随即发表于1月26日《语丝》周刊第11期,后又收入散文诗集《野草》。单从文学角度来看,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,既写景、又抒情,又有所象征或寄托。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一了高度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全诗从结构上说,以“江南的雪”和“朔方的雪”,作对比、映衬,它可分为两部分。第一部分为1、2、3自然段。
“暖国的雨,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。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,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?”第一自然段开始的一二行写的“暖国的雨”,在第一、二自然段中,鲁迅主要是以回忆的方式,写出故乡江南的雪和雪景之美。
“江南的雪,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;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,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。”展开剩余78%到了第二部分,即四五自然段就大不一样了。鲁迅由怀念故乡的童年,回到了现实的北方的严冬:北方的雪和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大不相同,它如粉如沙,是冰冷的坚硬的雪花,它不滋润美艳;而且“旋风忽起,便蓬勃地奋飞,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,如包藏火焰的大雾,旋转而且升腾,弥漫太空,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。”这是何等雄伟绚烂的景象!
朔方的雪是有灵魂的,独立的奋飞的,他决不向命运低头。所以当晴天来消释它的皮肤的时候,他是“蓬勃地奋飞”“旋转而且升腾”,完全不似江南的雪的听天由命,最终消失。并且他还要“使太空旋转而升腾地闪烁”,撼天动地,锐不可挡,改变整个世界。他抗争,奋斗,决不向命运低头,创造了自己的辉煌,谱写了一曲铿锵激昂的战歌。
写到这里,可以说鲁迅这篇《雪》的主旨出来了。鲁迅表现上是写雪、雪景,但依然是托物言志,借雪写人,表明自己的心意。北国的雪亦然,他们如粉如沙,绝不粘连,虽然是孤独的,却犹如孤独的觉醒者,犹如孤独的鲁迅。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,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,自然联想到当时鲁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,怎不让人热血沸腾、斗志昂扬?鲁迅的意思很明确了,那就是绝不向专制统治低头,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战斗。
决不向专制统治低头!其实,我很早就说了,鲁迅写早就看透了那个社会,什么王朝更迭,什么大革命,统统都没有什么用,风云变幻后一切照旧,统统照旧。在一个专制社会中,权力高度垄断,垄断于帝王,君主可以操控一切,权大于法,不受任何制约、约束和监督,一切都在看君主的脸色和颜色办事,似乎没有君主就什么都不行,不能运转。
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的方式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,以确保皇家维持对整个社会的控制,大大小小的官吏就是君主的化身,君主权力的行使人,他们遍布社会各个角落,向君主效忠,完成对社会的控制和民众的管理。
这些大大小小君主的化身们,即个个土皇帝们的统治是野蛮的、粗放的,管理方式野蛮落后,暴力,他们动用各种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统治,沉重的剥削和奴役,把人不当人,只是当成统治的工具,如同牛马一般,所以鲁迅说,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取过“人”的资格,至多是“牛马”,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坐稳了奴隶。
你们看,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,这种命运改变了吗?没有。新主子取代了旧主子,唯一不变的就是奴隶、奴才们,主子是换了,但是奴隶依旧是奴隶,牛马依旧是牛马,变得只是君主,主子而已。就连当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和命运,所以鲁迅感慨,他无奈,他绝望,但又充满希望,因为他的使命没有完成,他的内心在激励他不能放弃,必须改变国民性,进行思想的启蒙和觉悟,让人看清社会的本质,提高自己的认知,认清专制统治的本质,认清权力的垄断,所以他决不能向专制统治低头,必须进行到底!
本文参考文献:
鲁迅.《野草·雪》
梅志民.雪中情 景中人——鲁迅《雪》之赏析
张吉龙.鲁迅《雪》的三种生命形态
发布于:江苏省宏赢策略-宏赢策略官网-在线配资交易网址-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