甄嬛当上太后后,第一件事竟然是去探望皇后宜修,她对宜修说,新帝依旧仁慈,允许她继续做皇后,而且先帝与纯元一起葬送,甚至将她从历史中彻底抹去。听到这些,宜修终于崩溃,内心无法承受,心悸死去。
小允子带回消息时,特别强调,宜修临终时眼睛瞪得大大的,死不瞑目,仿佛有着未解的心结。
甄嬛似有所悟,这一刻,她终于明白,宜修最大的敌人并非是华妃,也不是她自己,甚至不是纯元。可惜,宜修直到死都未能明白这个真相,那双瞪大的眼睛便成了最有力的证据。
回溯宜修的过去,她本是一名庶女,嫁给了当时尚是王爷的皇上,迅速怀上了孩子,并得到承诺:如果是男孩,她将成为福晋。可是,正在她沉浸在这份喜悦中时,纯元的出现却彻底打破了她的美梦。皇上一见钟情于纯元,迅速变心,最终将福晋的位置给了纯元。
宜修心中愤恨,无法忍受这种羞辱,以为是纯元夺走了皇上的爱,最终致使纯元丧命。然而,纯元死后,皇上并没有再次爱她。事实上,皇上对她的爱并非纯粹,而是因她背后的家族势力——乌拉那拉家族。
那时的皇上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,若非出于政治需要,他怎会娶庶女宜修,而不直接娶纯元这样的嫡女?纯元的到来,并非偶然,而是皇上身后家族势力的运作,乌拉那拉家族需要进一步投资于他。否则,何必让纯元来,而非她的母亲呢?
展开剩余78%皇上或许真对纯元产生了些许情愫,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背后的家族势力。当时的皇上,不只是看中了纯元的人,更看重她所代表的家族利益。于是,这段“爱情”也不过是政治婚姻的一部分。
宜修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,反而沉溺于报仇和渴望重获宠爱的痛苦之中。她看不清楚,纯元其实并非她的敌人,而只是另一个被家族牺牲的棋子,和她自己并无太大区别。
也正因如此,纯元在死前,并未去追究宜修的所作所为,反而在临终时,用最后一口气为她保住了位置。宜修非但没有感恩,反而对纯元心生恨意,一直到死都未曾放下。
随着纯元的去世,宜修顺利被扶正,成为福晋。皇上即位后,她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后。然而,尽管她成了后宫的最高之位,皇上对华妃依旧宠爱有加,皇后不满,觉得皇上不再爱她了。
其实,皇上对华妃的宠爱并非源自爱情,而仅仅是出于政治需要。华妃的哥哥年羹尧正是皇帝军功的支撑,皇上需要他外征打战,为了维持权力的稳定,便不得不拉拢华妃。
宜修已经坐上了最尊贵的宝座,若能安享后宫生活,本该心满意足。然而,她非得执着于争宠,最终只会让自己更难受。即便她不和华妃争宠,华妃也终究不能逾越她,最终她所面临的结局也不会好,因为年羹尧是她哥哥。
帝王多疑,手握军权的年羹尧无疑会给皇上带来风险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福祸相依,若宜修能看透这一点,她就不至于因皇帝的爱与不爱而迷失方向。
随着华妃的倒台,宜修的最大敌人转变成了甄嬛。从纯元旧衣事件、滴血验亲、到胧月指认,二人多次交锋。表面上看,皇后是在争权,实则她是在与甄嬛争皇帝的宠爱。
可惜,最终她败了。她并非败给甄嬛,而是败给了自己。她的敌人,不是纯元、华妃或甄嬛,而是她自己的执念。
正如片头曲唱到的最后一句:“古今痴男女,谁能过情关。”从古至今,能过情关的人屈指可数,但过了情关之后,才是笑到最后的时刻。宜修的悲剧正是她未能跨越情关,沉溺于对皇上爱的执念。若她能转换思路,将自己视为皇上的合作伙伴,而非单纯的爱人,她的生活本该更加顺遂,少了半生的痛苦与偏头痛。
当然,剧中也有过了情关,笑到最后的正面角色。甄嬛经历了菀莞类卿的伤害,又因果郡王之死彻底看破一切,最终渡过情关。欣常在经历了小产、被华妃陷害,也成功过了情关。至于敬妃,她的情关也许源自对华妃的仇恨,定是华妃做了某些事,才促使她醒悟。
跨越情关并非易事,它需要经历痛苦。而我们要做的,是在痛苦来临时不逃避,而是用心去感悟,这样才能有机会突破。而皇后屡次未能过关,正是因为每次遇到挫折,她都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命运的不公,始终无法从这种思维中走出。她越是拒绝接受,痛苦就越深,真相也就越难以看清。
我们最大的敌人,从来不是外界的人和事,而是我们自己的执念。那些所谓的敌人,其实是上天安排的考验,帮助我们渡过难关。宜修这一生的“情劫”,她无法逃避,最后也只能死时眼睛瞪大,未能看清一切。
所以,当你感到困惑与委屈时,不妨停下来,想一想,这是不是你正在经历的“劫”?它是为了修复你,还是为了唤醒你?
发布于:山东省宏赢策略-宏赢策略官网-在线配资交易网址-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